跳至内容

jz's ramblings

类别: 长文

#1157 一些肤浅的「我还年轻」

脸上的痘痘好了又长,我叫它「青春痘」都不太好意思;特别是夏天,油脂分泌很旺盛,痘痘爆的出奇频繁;这让我更加想念澳门,至少在澳门的日子里,我脸上的痘痘要比现在在家里(江西)好上不知道多少。说起来我的痘痘也就是大一到了南昌之后,就长的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尽管有时候我会怀念南昌,但是我应该真的不会想要住在这里,我的皮肤一次次告诉我,这里他不喜欢。

我带母亲去线下的 vivo 体验店贴手机屏幕,在会员日的那天;店员的态度比想象中要好,她在贴膜的时候,我在店里玩手机,这些天看「歌手2024」被「vivo 山顶摄影师」洗脑了,然后拿到 X100 Ultra 玩,像素真的很强,而且当时还是晚上,光条件肯定比不上白天,但是出片很不错。会到操作台,母亲问贴膜的阿姨,说这里要不要招人,阿姨说暑假工吗,我们这里不招的,简单拉扯了几句。阿姨说,你一看就还在读高中吧,暑假工也赚不了多少。我说我大学毕业了,阿姨说她的小孩也大学毕业了,现在一直在家里。她问我零几年的,我说我九几年的。我妈这时候说他在读研究生,阿姨惊呼,研究生还要来我们这个手机店上班,有的是赚大钱的机会啦。

陪姐姐去产检,姐姐坐在医生电脑桌子的旁边,问医生各项检查的结果,我坐在房间里面靠近门口,摆着的一排椅子。医生说还好,没有什么问题,姐姐有些不放心,我说没事的,医生说了没问题就先不用担心。医生问姐姐,说这是你弟弟吧,现在暑假了,他在读初中还是高中啊。我和我姐都在笑,我姐说说我研究生都要毕业了。不过医生也很年轻,她都要退休了,看起来才40来岁的样子。

我去考了「父母开心证」,当时考完一块拼了一辆车回家,车上有位外向的同学,她和每个乘客都在沟通。她问我考的是什么,问我毕业了没,在哪里读书,问我多大,我说我考的是初中英语,我说我大学才毕业,2002年的,在宜春学院,她问什么我答什么,好像很容易被感知到我不太想聊天,所以她就「放过」我了。

在游泳的地方,有一个小朋友,我暂且叫他小朋友吧,因为我后面问他,他说他在读初中。这个小朋友,经常碰到他,那天他来问我在读初中还是高中,我说都不是,他说那中专吗?还是大专?我说是中专,然后他应该是有了解过,问了很多中专方面的东西,像是中专其实也分了专业吗,还是怎么回事,其实我都不知道,我说我是艺术生,他说那就难怪你们不认识了,我当时也有点懵,不过心想我都是在胡说八道,那就这样吧。于是我礼貌性的问他,那你是中专还是什么,他说他还在读初中。

我有时候会把这些「年轻的佐证」当作是一种骄傲,代表我失败的人生只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地开始我的人生。但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因为我不可避免地被 90后 彻底地丢在了队伍的最后,就像一场马拉松,90后的场次已经结束了,他们获得了奖牌,可是我还在赛道上,和新一批的人一起感受新一轮的压力。

我在 QQ空间 看到我的本科学长已经在杭州买了自己的房子,和学姐一起领了结婚证,他们是和我选择的最类似的一条路,选择了这样的本科,选择了这样的专业,选择了继续读研,选择了…… 但现在,我好像已经落后了,甚至是被淘汰了,我只能找到「我还年轻」这一安慰剂。这就好像是一个深度学习,我想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深度学习,我可能和学长在某些神经元选择了类似的权重或者应该说是超参数,甚至是20年的时光里,4年,有五分之一的训练集还是一样的,但是这里面是个巨大的黑盒子,一点点噪音,学习率,再有后来的数据集的改变、权重和偏置的变换,训练出来的人生已经是千差万别。

我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但这就是一种世俗的标准,中国的标准,世界的标准,这就是训练出来的最好的结果,才会一直不断地吸引人去往更好的大学,拼了命地要做到第一。所以标榜「我还年轻」也是想证明自己还有「算力」,我想「算力」就是人的生命值,是一种活力,一种精力,一种状态;标榜自己还有算力,就是想说,还可以把不好的结果往好的那方面靠近,我这个机器还可以日日夜夜的运算。

如果没有算力,没有好的训练集,也不知道怎么设置好的超参数,是不是就训练不出精彩的人生了,就只能看着梯度往哪个方向走,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很「适者生存」的社会,就像我「炫耀」我还年轻一样的傲慢。一切一切似乎都那么冷酷清楚,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不得不让人接受。

这些世俗或者什么都说倦了,其实我想这个社会希望我成为的人,和做我自己,一定会有一些交集,这些交集也一定值得被珍视。


放在公众号上重新写下来的一些文字

这些文字是早前已经写下来了,放在了碎碎念网页上,但在这里编辑公众号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要再多说点什么,说一些我诚恳的表现。

很久以来,我一直被「人设」这个词给困住,好听点是叫「人设」,大实话是「虚伪」;我越来越像是在「经营」这个公众号,特别是看到有一些关注的增加,很多毫不相干的私信留言。我不太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些东西,网络环境的审查与恶化让每一个文字都可以成为杀人的武器,常常是埋下的一颗地雷。

我也丢失了我在这里写文字的初心,曾经,我想告诉关注我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他也是这么的糟糕,这么的肤浅,这么的自私,他也会做很多很傻的事情,他也正经历着一些必须要过的难关,他有了一些成功值得分享,他也会有遭受巨大失败的时候,他和你一样,所以在这个星球,你、我、我们并不孤单。

「人设」是一个保护伞,它让我在我想要逃避的时候有处可逃,代价是我必须放弃诚实的面对我自己,代价是关心支持我的亲人朋友必须承受人设之外的我,他们承担着这些流逝的时间和为我构建了有「处」可逃的空间。 对他们,我永远是亏欠……

怎么说呢,保护伞也是我应对这个社会各种潜在规则的一种方式。这其中大概会有一条规则是说,毫无用处的人或者说没有利益可以用来交换的人是不具备社会价值的。所以,我可以在向「朋友」诚实的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后荣获永远的「已读不回」,我也可以用真实/诚兑换一次次那些所谓的「成年人的告别」……

我竭尽全力地用保护伞维护这些「如此」的关系不被淋湿冷却冲淡,以证明我可以符合社会的期待,我不是一块没有人可以扶上墙的烂泥。就像我还是在这里写下来这些「我还年轻」的字句,以炫耀我唯一的、最后的一点所谓。

和最害怕「朋友突然的关心」一样,我也失去了在这里更新的动力。我好像做不了那个告诉其他人「你看,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没关系啦,我们并不孤单」,只剩下我的人设还在做这件事情。而我也必须去找这样的「我也是这样啦」,来寻求一点安慰,我没有看不起这样的行为,但曾经我还是把这理解成为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豆瓣上一个很久的友邻,我们的共同爱好有三百多个项目,我在豆瓣标记的电影甚至 500 部不到。奇怪的窥探心理作祟,我搜索了他的 ID,在领英上了解到他本科毕业之后直接留在本校读硕士,在硕士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他从学校退学了,因为他申请到了博士;在当年 9 月,他来到了港科。博士阶段读了三年之后,他又决定转到了硕士项目,然后在第四年的时候拿到了硕士学位。无论如何,他的经历,海外求学访问还是实习工作,要远比我这上面几句话丰富得多。

中文博客免不了的有很多友链,我在一个友链的友链里面看到一位文字也像是「碎碎念」日记风格的朋友,细腻也真诚。读过几篇之后,我看到他的关于我界面,他本科读的计算机,但是因为喜欢语言,于是在硕士的时候去同济读了英语笔译的专业。从同济毕业是 2020 年,他又去北欧继续攻读了语言科技专业的硕士学位,在语言和文学系,做着和 NLP 之类的工作,但又更偏向人文。看他的博客最近的内容,他在去年九月拿到了毕业证,今年四月他在瑞典拿到了新的工作 offer 并入职,签发了居留卡。

7月份的时候,阿蒲给我分享了这篇文章,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生们,他说他也是这样,我说我也是,不会沟通加性格软弱。这篇文章很长,里面分享了多个退学的故事,我现在也不愿意把原因轻描淡写地总结成为诸如像自己、导师、家庭、等等这样简单的字句。其实,或许这些很复杂,或许也根本算不上什么,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感受是真实的,没有谁愿意在这样的一套规则下要选择「落后」一些脚步。

过去的事情不会就这么过去,大多数只是不说。

这些成为了「别人嘴里的故事」,说起来总是轻轻松松无关紧要,九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求学生涯,就这样被概括成一段话,从哪里毕业,从哪里退学,然后再博士转硕士…… 歌颂「经历值得」似乎在这个背景下稍显幼稚,也越来越少的人会相信,我们只有机会被看到结果。

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读文章看到学术圈不少本科直博三年毕业,现在已经在本科学校担任助理教授,然后两到三年的时间升到副教授的经历。现实中也有,一年级时候一起上课的同学,我是硕士,他本科吉林大学直博,他用三年的时间博士毕业,一毕业就去到南京邮电大学当老师。还有实验室没说上过话的师兄,2015年从西电本科毕业,2018年澳大硕士毕业,2021年澳大博士毕业,现在在腾讯年薪百万。我和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在个人主页的照片上,看头发量都是正常。

同样的,也有我之前在朋友圈分享过的 StormRaiser,他在自己的博客文章 「山穷水尽」 里真诚地分享过从 NOI 拿奖 2011 年进入清华到 2016 来到南加州再到后来 2021 年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还有上述这些我从教育背景里面直接抄录过来的一个个难以抉择的夜晚,拼尽全力翻过的沉重一页。

这种慰剂对我来说,曾经很多时候更像是一针麻醉。它让你不会痛的同时,也彻底地把你麻痹在病床上。我选择接收什么,那我就可以成为什么。但有时候,我又觉得这是一种看轻,是对诚恳、真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心路历程的网友一种「亵渎」。或许不必要纠结那么多,感受会说话,感受是真实的,止痛也是治好病重要的一部分。

止痛贯穿手术的全程,但止痛从来都是给病人手术的最开始。

止痛之后,下一步是打开心胸查看「里面」的真实情况,要更换「器官」那就更换,要切掉「肿瘤」就要即刻切掉,要缝合就缝合……

不公平时常存在,缺乏资源和机会,还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身份认同与社会压力等等……只能通过精神胜利法来维持心理平衡和自尊,以此保护自己;所以呢,阿Q 常常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无法去真正地解决问题;阿Q 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不公平和压迫,他这样一个普通人,或许是难以通过正常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又或者我认为我很像的方鸿渐,他优柔寡断、逃避现实,工作、婚姻、生活都不甚如意,最后深陷围城的困境和矛盾。

那个人的努力呢,有时候又会像从不抱怨的祥子一样被时代全部抹去,最后彻底失去所有的理想信念;福贵在社会变迁之中从不放弃地挣扎,最后只剩下一头牛相伴,但好在最后似乎是找到了内心的平和;还有孙少平一路的波折与挑战,或许是用坚韧和奋斗得到了内心的平衡与满足,接受着不完美的平凡。所以,这些总是很复杂。

不复杂的是,寻求这些安慰,感受「我们并不孤单」,如果一直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没有进一步激发改变的动力,我想它就会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自身的、环境的,这些挫折和失败不应该成为彼此取暖的精神胜利良药,而应该是在了解更多之后,作为重新审视个人与环境的契机,也是做出新的自我改变的动力。

那么现在,「你还年轻」,接下来呢……

借着「我还年轻」这个碎碎念,不知不觉已经写了很多,文章也越来越没有逻辑,想到什么就又加点什么,删了又改,改了又删。我看着这些文字,它们说这些年我的变化显而易见。上次那篇分享我去「歌手2024」的文章,「歌手2024」我又回来了,也让我重新再回去看我 2019 年去「歌手2019」写下的文章,我也是上过《歌手》的人啦。五年的时间过去,那种文字间透露出的青涩和自信早已经一次次的删删减减到现在荡然无存。我在留言区里面也看到自己曾自如的回复,以及到了今天,只剩下所有人无声的空白。

我在 #1147 我在 这条碎碎念里面说 珍惜 最后的一点点时间。下面有位网友评论说,这是故事的开始?我说,也可以是结束,我大概早已经开始活在了别人的故事了。他继续回复说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故事的主角。和演员一样,「我还年轻」的演员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在 A 的故事里面我可以扮演身败名裂,在 B 的故事里还可以扮演一个超级无敌大傻瓜……

我知道这些故事大部分时候都是闲暇时间人们无聊的谈资。时间应该用在自己的故事里面,活在别人嘴巴里的,不应该是故事,而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留下的一千条评论,这些评论或许是从故事里获得温暖,或许是对故事片面的恶评,或许路人随手的标记……你依旧是故事的主创。

封面图片是我曾经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微信头像。现在我已经把头像换成了我自己的真实照片,因为我越来越不喜欢伪装的社交媒体,所以希望一点点用真实来对抗这份虚假。这个头像人物叫麦当,来自动漫「彩虹海」,他很傻,傻到一辈子都在为了他自己的梦想,无论多少困难,无论身边的人如何不理解;谈梦想永远那么幼稚,对抗固有规则更是天真,他竟然还相信着奇迹,天知道他还能不能到彩虹海……我很喜欢他。

#1131 更生

前段时间,我和我的朋友谈到香港那些「政治犯」,起因是 YT 上 BBC 制作了一期相关的视频,我说我好在香港对这些「更生人士」都会提供很多的支援,有很多独立的机构等等,他说其实这些可能也比较次要,还是很困难。

我记得有个「善導會」,里面说「為違法者、在囚人士、更生康復者和高危的弱勢社群及其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務,因應服務使用者的康復需要,例如因違法或高危行為所帶來的困擾提供支援服務;透過評估重犯風險及需要,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適切介入。另外,本會致力提升服務使用者的身、心、靈健康,協助他們改過遷善,轉化並融入社會。」

然后刚刚看新闻又刷到「2024在囚人及院生手工藝品展銷會將於7月5日揭幕」,里面说「展售逾八千件在囚人及院生親手製作的工藝品,包括手織毛衣、手鈎毛冷掛飾、節日剪紙擺設、木貝雕畫、木糠雕塑擺設和手工記事簿等各具特色的產品。…… 歡迎市民蒞臨參與,共同支持和接納在囚人及院生重建新生。」

说实话,每每看到这些,我都还挺感动的,不知道为什么,你说杀人犯、强奸犯可恶吗,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一定是恶的,但是在法律已经给出了结果,还是那句话,我们到底在用谁的道德标准去绑架一个人,都不容易,应该给大家一些机会。

我没有专门调查过,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犯罪附随后果是非常不利于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这些后果严重的有像是及其严格的职业禁止、排斥社会保障、限制出入境、限制落户等等……还有这些后果不仅仅适用于犯罪人本人,还适用于犯罪人亲属等其他特定社会关系人,以及这样的后果是没有期限,是终身的 1;我理解这样的「株连九族」做法是为了可以更好的降低犯罪率,甚至是再犯罪率,但这确实是……


  1. 犯罪附随后果研究 2024-01-11 09:56:3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1/id/7754504.shtml ↩︎

#1130 网络上的人:暴力是和平的基础

2019 年香港反送中的时候,港大校长张翔(也是最近陷入和校委会纷争的那位校长)举办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当时是允许观众提问,我记得一位大律师,也是港大校友,他问张翔,你知道我们坐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吗,1923 年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演讲,如果没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没有流血抗争,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认为,暴力有时候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暴力才能…… 大致意思是这样,他讲完,下面的观众齐刷刷的鼓掌。

张翔回答他说,暴力不应该被当作一个选项,当时是什么社会,现在又是什么社会,我们是处在一个现代化的 21 世纪,我们暴力分子用的通讯工具,那些先进的技术,如果我们现在还处在战争之中,这些技术将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发展,而这些,都是和平的社会才能实现的发展。

大致意思就是,没有和平,你们暴力分子用来交流的 telegram 都发明不出来,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暴力革命没有让世界得到发展,是和平,让这一切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而你现在却鼓吹要暴力。我们是现代社会,我们成立了联合国,我们要用和理非的方式来处理异见矛盾和争端,而不是和旧社会一样诉诸暴力。

然后呢,如果那位大律师可以继续提问,他会像网友一样提出:如果没有暴力,这个和平的环境可能都没有?暴力是和平的基础! 我不愿意理解这个人的社会是一个达尔文主义的,和动物一样的社会,所以我也不喜欢谁的拳头大就要听谁的这样的观点,因此,在和平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我,是绝对的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我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才更不希望这份和平会再次丢失。

和平的基础不是暴力,是每一个不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是对话理解包容的公平社会,是充分的尊重人权和发展法治,这些才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不然我们留下来的,也会是和距今 60 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那里几个被人吃剩下的和被砸烂的头盖骨一样。 虽然这很理想主义,但至少应该相信,并且一定会很值得

#1113 与弱者共情

刷社交媒体看到一则评论,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的百姓生活真的受到压迫,难道生活在那里的人不会抗议吗?」。当下看到就觉得这句话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傲慢的。

这种感觉就是「如果那个女孩被性侵了,她为什么不站出来指控呢」(因为她也很享受吗?)、「如果犹太人真的受到了压迫,犹太人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抗呢」(因为他们都默认表示同意吗?)……还有一些像是,「为什么你感觉受到压迫,我认为是没有……」这种感觉就像是德国人对犹太人说为什么你要被关集中营我不用,这肯定是你犹太人自己的问题,不是我德国人的问题。

我大概觉得就是应该要有永远和弱者共情的能力,至少是相比自己而言的「弱者」共情吧。尽管把人分成强弱似乎也不太多,但是生活的品质,知识的深度,财富的累积等等,都是可以衡量的,所以是自己是某些得益者时,面对没有得益的人应该要多一些善意的共情。

我又想到了我看的「一席」上面的这个演讲

其实刚才讲的所有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去看。边缘的议题,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的问题。小姐身处边缘,但她们处在被讨论、被治理的中心

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层出的时代,小姐常常成为替罪羊和出气口,这样的议题也特别容易挑战人们的神经。Rubin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性的议题上,经常是魔鬼学的成分大于性社会学的成分。换句话说,我们缺乏的是睁眼看现实的态度和勇气。

当然,现实是复杂的。社会学告诉我们,社会是分层的,生活逻辑是多样的。历史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跟情感是在变化的,污名也是有历史的。

贺萧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她在《危险的愉悦》这本书里写到:

民国初年的妓女在民族抗争史上有着积极的论述与地位,但是随后在同情怜悯的语境中,娼妓被描绘为是可能蔓延性病,败坏风气,搅乱社会秩序的无知基层女性,进而被构建为是关乎国家健康与民族进步的社会问题。

那么,「小姐」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20世纪初)一位上海妇女向男人出售性服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因娼门层次的高下和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对娼妓问题的认识理解……于是,研究娼妓业及其变迁对理解上海社会多个阶层的思想和社会习惯具有启示作用。又因为娼妓问题的辩论往往在地区或全国性书刊上进行,故这一研究也能勾勒出20世纪中国社会有关(性)社会性别与现代性争论的概貌。

这里的20世纪初,我个人觉得换成21世纪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我们关于性、性别、阶层、经济、政治这样的议题呈现了更加多重性的特点,而这里的书刊可能变成了网络。小姐不会消失,争论依然会继续。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试图用文明、道德的利刃,去指向他人的生活时,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

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的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地去思考道德秩序。而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与生计可能性之下,也要正视不同人的活法,更为善意地去对待我们与她人的关系。

都不容易,我活,也要让别人活。

【一席】黃盈盈:小姐研究二十年

#1108 一种恐怖

网友们可以因为一个用词就发动一场批斗,「卖国贼」、「各种独」……的帽子,来得如此轻松自然。我看到有人在讨论「境外」和「海外」,先不说很多机构自己就有用「海外」来标识港澳台和国际地区(各大平台的「海外手机号注册」、中国企业的「海外」包括港澳台、各大学的「海外交流」项目中都有港澳台学校……),这也不是我认为应该争执的点;而是现在的网友可以因为这么一个用词,就觉得「抓到了」,这就是不爱国的证据,「抓到了」,他是「台独」。

两个字就能判处一个人违法了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国安法、刑法中分裂国家罪。他们又会说你看他自己都不转发微博为自己辩护的,肯定就是啦!

在澳门的时候,大街小巷,买东西,还是办公室和 local 的聊天,他们有意无意都会说到「国内」,我知道他们一定是知道澳门是中国的,我也没有立刻化身斗士,而是接着他的话聊天,说「内地也有这个卖,不过更贵……」,然后对方也立刻就能明白,就会想起来要用「内地」。

至今为止,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内地」,什么时候应该用「大陆」。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鲁迅 -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1074 接受不完美

因为一开始只是碎了外面的玻璃盖板,我想这换个玻璃盖板就好了,我这经常出汗的手,指不定哪天就把屏幕的内屏都给整坏了,到时候可就亏大了,心想着早点把外屏(玻璃盖板)给换了。结果是,换外屏的师傅在分离玻璃的时候,把我的内屏也给弄坏了,当时人就麻了,我这还不如不去修外屏呢,现在内屏直接就给我整坏了。然后我也没办法,他只能给我都换了,换的肯定也是国产屏。

感觉呢,总是做了很多错误的选择,当时买 iPhone 的时候朋友刚好在出一台 12Pro Max,犹豫老半天觉得这啊那的,他还买了 AC+,还有官方的手机壳;现在也是,手机屏幕的玻璃裂痕,虽然确实是和大部分情况下碎屏看着要更严重,有很多很细很碎的部分,而不是直接一条长长的裂痕那种。无论如何,又有总想着丢掉这个残缺。

现在好像真的对这个手机很失望,每次用它,就感觉是电视剧里面,一对心不在焉的夫妻,我就是那个对老婆一点感情都没有却还要睡在一张床的那个老公,修理的师傅也给手机贴了膜,我买的手机壳也不再取下来了,终究是变成了不喜欢的样子。

因为,没有钱可以想换就换,身不由己的事情确实很多,然后就从心理上不断给自己暗示,没必要,就这样吧,接受吧,接受现实吧。

一些小建议,如果觉得可以接受,又还可以使用,真的没有必要去换外屏,风险挺大的,师傅在换的时候,我问他,有没有换过比这碎的更严重的屏幕,他信誓旦旦地说当然。我是因为我这个所谓的「完美主义」给荼毒了,就像用 Typora,那么多 Markdown 软件,我就是偏要花 15 刀去买,iCloud 也就是自己开自己的 200G,宁愿穿优衣库也不想买不是正版的所谓大牌,其实有什么意思呢,有时候,你必须承认,你被这些东西彻底绊住了对吧。

反正现在还是后悔换了,因为我真没想到一换就给内屏给灭了,不换呢,我还能等到用到内屏再坏再去换。大概那个时候我又会想,如果我一开始就去换了外屏玻璃,现在内屏是不是就不会坏了。总而言之,都会后悔的,翻译翻译,什么是生活,翻译翻译,什么是生活,翻译翻译…… 这就是生活,翻译翻译,生活就是每分每秒都会给你一个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973

最近每天都能收到珠海市公安局给我发的提醒不要陷入诈骗什么的,好像香港那边一个内地学生因为诈骗弄了很多钱,然后轻生了;学校也有很多人被骗,动不动就是上百万,一边感叹哪里有这么多钱来骗,一边想这些骗都是抓住了人的什么心理。过了几天,横琴的公安局也给我发了,再过一天,拱北公安直接给我打电话了,也是说同样的内容,我说我都有收到你们的短信,他说那就好,要知道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不会要求你电话转账,不会……,希望大家也要注意,公安机关不会在电话里面要求转账什么的,因为最近的骗局都是冒充内地的公安打电话给学生,说这个学生涉嫌什么走私啊,或者啥的,然后要求付保证金取保候审之类的。然后新生一听境外什么的,就觉得吓人之类的吧。

19歲遼寧青年去年9月來香港修讀碩士課程,來港不久收到扮內地公安詐騙電話,騙徒指他涉及跨國洗黑錢案件。青年信以為真,向家人及朋友借共200多萬元繳交騙款,最終因承受不住騙徒施壓及誤以為自己犯案而心生內疚,跳樓輕生。

假如接到自稱公安人員電話上指控你犯法,要求你接受調查,並以各種理由要求你匯款,即使他們能說得出你的詳細個人資料,甚至出示「拘捕令」,請注意以上都是詐騙手法。

还有啊,最近我妈下了个 APP,点了登录,要输入验证码,然后又弹出来一个广告,广告又是要求输入验证码进行登录,我妈以为还是在登录那个下载的 APP,然后就输入了新发过来的验证码,不会儿就收到了中国移动的短信又是订阅了什么新的服务,所以,要输入验证码,要同意什么款项,都应该多留意。